各地高校已陆续开学,一批大学新生暑假也未能休息,他们参加的和过去小升初、初升高时相似的“高大衔接班”学习成果,将接受实践考验。
所谓的高大衔接班,就是已经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准大学生们,在校外培训机构里学起了英语、数学、物理等课程,目的是为大学里的各种考试提前做准备,甚至还有文科专业的学生学起了高数、计算机等与自己本专业毫无关系的课程。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但我仔细看了这些所谓“高大衔接班”的课程和授课方式,发现大部分仍然沿用着高中那套应试的逻辑,无非是把大学的知识重新包装成标准化的答题模板,用那套惯性的“刷题模式”去应对各种可能的问题。甚至很多高考英语考了高分的211、985新生,仍非常急迫地学习四六级课程。哪怕很多高校早就已经将四六级与学位证脱钩,这份焦虑依然没有丝毫减轻。
不是不能理解这份焦虑,毕竟,刚刚从高考的千军万马中杀出重围,亲身经历了一分之差就是两种走向的过程,这种对分数的深层焦虑和“生怕落后一步”的心情,很难在短时间内就彻底消失。考虑将来的毕业去向和就业形势,“提前学习”也是一种应对未来竞争的策略和战术。
但问题在于,大学并不是高中,大学考试也不是高考的延长版,如果仍用老一套来应对,本质是一种路径依赖,未必能真正解决人生新阶段的各种焦虑和困惑。
从相对封闭的高中生活过渡到大学,年轻的学生们要面临的最真实问题恐怕恰恰是如何告别曾经的标准化考核思维。
高考前,一切努力仿佛都有一个既定的标准:一分淘汰一千人,一分耕耘必然指向一分收获。但脱离了黑白考卷,走出了高考考场,从此人生的答案就再也没有标准答案可以去核对。
大学里就有太多无法被量化的“成绩”了:它可能是第一次独立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imtoken最新版2.0可能是在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中获得认可的能力,也可能是直面失败和迷茫后直面自我进行调适的能力。这些素质,很难通过培训班刷题获得,却可能真正决定一个人最终能够走多远。
这才是当我们讨论高中到大学的衔接时,最应该考虑的问题:要脱离的是一种自己埋首入书堆,不需要考虑任何问题,只要按照一种早就存在的规则生活就能获得嘉奖的思维定式。来到在校园和社会之间扮演着一个过渡角色的大学意味着,从此之后要自己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一个延续着高中时学习习惯的衔接班并不能完成这一课题,甚至很可能是南辕北辙的:你可能是一个讨厌刷题、讨厌固定学习方法的人,但是你可能在建立社交关系上别有天赋,那么你就该走出辅导班,去接触更多的人,然后搭建自己的关系网。类似种种,答案不可能藏在提前写好的考卷里。
寻找自己的天赋和热情当然没有那么容易,最难的问题永远是真正理解自己并找到自己愿意为之努力的方向。甚至,在很多时候,讨论这个问题仿佛“何不食肉糜”。但这个问题终究无法逃避。看似按部就班地按照一种既定的人生解法去过,也许会延缓这一问题发生在你身上的时间。但终有一刻,这个问题会呈现在你面前,而所有的计算、所有的试题,所有别人告诉你的答案,都没法替你解决它。
今年爆红的北大哲学系主任程乐松的开学致辞,回应的是相似的问题。他说:“相对于不断涌向我们的无限丰富的不确定性,任何高瞻远瞩的人生规划,和十分精密的算计在时间面前不仅是脆弱的,甚至是可笑和荒谬的。”“就我自己而言,生活的根本任务在于,找到属于你的、适当且愉快的生活方式。”
这听起来很像一个“无用”的鸡汤,但结束高考十年之后,曾经也是小镇做题家的我,的确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无法回避。早点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imtoken官网版,然后以更低的试错成本努力去寻找和发掘自己的答案,也许是面对人生课题的焦虑时,更长久而稳固的解法。